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地将变绿洲
2020-10-09994

9月18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中国四大沙地生态修复治理”主题调研采访团来到有着“生态文明画卷”之称的榆林市横山区。在雷龙湾樟子松造林示范区,沿着马路一路前行,只见绿树婆娑,成片成荫。

新中国成立后,陕北地区的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战天斗地、治沙造林,让860万亩流动沙区逐渐变绿。目前,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位于陕西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历史上,这里是以“水草肥美,群羊塞道”著称的塞上明珠,风景宜人。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再加上气候变迁,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延安以北的陕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降到历史极值1.8%。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其前锋抵达米脂、吴起一带,榆林城被迫三次南迁,素有“三拓榆阳”之说,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政治号召力,当地政府动员沙区群众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治沙活动。进入21世纪以后,榆林先后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行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依靠科学技术高效治沙,陕西治沙步伐逐渐加快。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科院组成14支沙漠考察队,其中一支100多人的队伍就驻扎在榆林,开展了我国最早的沙漠治理科学研究。截至目前,三代科技工作者先后攻克了180多项技术难题,取得47项科技成果奖励,并将科技成果逐步推广到整个榆林市、周边省区甚至国外。

1964年,榆林第一代科技工作者从大兴安岭地区引入樟子松,在1.3亩无灌溉条件的沙地上栽植了217株。他们攻克了造林试验、扩大试验等重重难关,已经完全掌握了樟子松育苗、栽植、管护等一系列的技术集成措施,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为掌握榆林毛乌素沙地风沙移动规律及飞播作业技术,省林业科学院治沙研究所研究员漆建忠及其团队二十四年如一日,常年奔波在野外,终于找到利用季风更替规律实现埋种的自然奥秘,并推出了12项关键配套技术,完全解决了毛乌素沙地飞播造林保存率低的问题。目前,整个毛乌素沙地约四分之三林地的基础都是飞播作业技术林地。

在众多治沙人中,被称为治沙“愚公”的郭成旺已经把治沙造林当成一种信念传承下去。35年前,面对漫漫黄沙,他承包了村子周边的沙地,开始咬着牙种树。树木慢慢扎根,挡住了风沙,逐渐成林。如今,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坚持植树造林,将4.5万亩沙地染绿。

靖边县全国治沙劳模牛玉琴于1985年就和丈夫主动承包沙地。他们当时带着5岁的儿子种树治沙,渴望改善生存环境,但治沙还未成功,丈夫就先倒下了。牛玉琴含泪领着子孙,顶烈日、冒雨雪、迎风沙,30多年来造林11万亩。

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他联合其他农户,成立了农民治沙公司,探索新的治沙路径,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百余公里长的绿色屏障,综合治理荒沙、碱滩25万亩。

一部生态建设史就是一部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史。一代代治沙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力斗“沙魔”,书写出一部可歌可泣的大漠传奇。

大漠驼迹绝,塞上柳色新。目前,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达2248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4.8%,黄土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河泥沙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9亿吨。

绿水青山直接带来了金山银山。如今,榆林的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在防护林屏障的庇护下,榆林成为全省马铃薯第一大市、“新粮仓”。据统计,榆林已把近百万亩沙地变为耕地,全市农耕地总资源达1600多万亩。

打赏

上一条:榆林市组团参加2020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路投资大会

下一条:榆林榆阳机场新建T2航站楼正式投运

  • 0人打赏
    纠错
关闭
同类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