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全球加征关税,对加拿大也不手软。与此同时,中国则加速向世界各国递出合作橄榄枝,面对加拿大外销天然气的需求,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王镝表示,中国当然愿意进口加拿大的能源,双方合作的潜力巨大。
著名的芬兰海运动力系统公司-瓦锡兰集团(Wartsila)表示,他们开发了一种模块化碳捕获与储存(CCS)系统,可望减货轮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集团表示,这套系统可以安装在多数的商用货轮,假如这种系统获得推广,海上空气可能会变得更加洁净。
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对原产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从星期三(7日)起对原产自中国和印尼的PET塑料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为期五年。马国贸工部说,当局是在接获马国Recron公司的投诉后,从去年8月9日起援引《1993年反补贴与反倾销税法令》及《1994年反补贴与反倾销税法令》展开调查。
有迹象表明,石油输出国组织与盟友(OPEC+,简称油盟+)可能会长期增产,进而促使国际油价持续走跌。 截至星期四(5月1日)傍晚北京时间7时左右,布伦特原油下跌2.62%至每桶59.46美元;美国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WTI)下跌2.90%至每桶56.52美元。两者都跌破60美元。
第一届地球日始于1970年,被誉为人类史上首场大规模的环保运动;而地球日的由来,可以追朔至1969年1月,美国加州圣塔芭芭拉的油井爆炸事故,逾1,135万公升原油倾泻入海,造成逾万只海鸟与海洋哺乳动物死亡,掀起人们对生态浩劫的关注,成为全球推动环境改革的关键。
受到中美贸易大战,中国已连续逾十周未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目前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第三大LNG来源国,仅次于澳大利亚与卡塔尔。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美国天然气几乎遭封锁,全球贸易流向将重新洗牌,亚洲整体需求可能下滑500万至1000万公吨,有望稍微压低欧洲气价。
彭博社引述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星期四(4月10日)发布的《短期能源展望》说,预计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约每日90万桶,较上月预测值下调约每日40万桶。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拟通过大幅提升煤炭产量,提振低迷的煤炭产业,并满足人工智能(AI)技术推动下迅速增长的电力需求。此举背离全球减排趋势,延续了特朗普的持续放宽能源与环保监管的路线。
热浪、大型AI数据中心正持续推升电力需求,根据清洁能源智库Ember的最新分析指出,去年(2024)全球有40%以上的电力来自低碳能源,而现在各国正在建造绿能电力系统,目前全球太阳能发电量已足以为整个印度供电。
一份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新阶段,而中国在转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4月8日,国际能源环境智库Ember发布的2025年《全球电力评论》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清洁电力占比首次突破40%,达40.9%,创造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最高纪录。这一成就标志着全球能源转型迈入新阶段,而中国在其中贡献了超半数新增清洁电力,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推动力。
德国核子技术协会表示,为了德国现行能源政策,确保安全、经济可行且对气候友善,「重启核电厂是必要的替代方案」。根据协会分析,最多6座已关闭的核反应堆,在技术上可以恢复运转。为了弥补没有核电的影响,德国主推再生能源,但是因为环境条件不同,各州的再生能源发展有很大差异,其中东南方的巴伐利亚,当地的风能发展的非常缓慢,德国南部电力线路容量和输电网的部建,也没有按照计划进展得那么快。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星期三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去年录得创纪录的15.1%增长,使总容量达到近4.5太瓦(terawatt)。不过,这样的进展仍远不足以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去年,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增加585吉瓦(gigawatt),占所有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92.5%。新增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大部分来自亚洲,单是中国就贡献了全球新增容量的64%。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最近宣布,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内存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亿吨,这是首个通过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一项新研究表明,相比于树木,土壤、河流沉积物,以及枯死的植被储存了更多因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CO₂),这一发现颠覆了长期以来关于地球碳储存方式的传统认知。结果显示,这一时期储存的二氧化碳大多存在于土壤、枯木等非活体有机物中,以及水坝和垃圾填埋场等储存库中。
在美国得州休斯敦举行的2025年剑桥能源周(CERAWeek 2025)上,多个科技巨头公司,包括亚马逊、谷歌、Meta、陶氏化学等公司,都签署「协助达成2050年核电容量增加三倍」的承诺书。有意思的是,包括开采页岩油的西方石油公司,以及日本重型设备制造商石川岛播磨重工,也都承诺提供支持。
十年前(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于巴黎气候大会(COP21)上通过《巴黎协定》,目的是设定全球减碳目标,防止全球气温上升超过摄氏1.5度。不过,根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发布的《2024排放差距报告》指出,2023年的碳排放量高达57.1亿吨,创下新高!
国际会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