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冲突,欧美大举对俄国实施金融制裁后,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是刻不容缓。就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其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中占比升至2.88%,不只位居全球第五,也写下2016年后最高纪录。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也宣布续签为期3年双边本币互换协定,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
此外,北京今年也接连推动陆港「互换通」及扩大人民币港币互换规模。而过去,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主要以美元支付,但在俄乌战争之后,俄国遭受金融制裁,部分企业绕道改以人民币支付,挑战美元地位。
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今年7月首度与中国业者透过人民币结算交易铁矿砂,由于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因此该次交易极具象征性,引起澳大利亚市场关注。而印度最大水泥生产商UltraTech Cement,6月自俄进口一批煤炭,亦首次改以人民币付款。
此外,针对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创新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廖群认为,主要是国际市场更加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对中国经济信心增强,进而对人民币的信心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秘书长林建海称,稳步推进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经济持续增长是基础,改革开放是保证,完善金融体系、深化金融市场发展是动力,灵活的汇率制度是助推器,促进跨境贸易计价结算是突破口。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25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宣布,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人民币流动性安排(RMBLA),通过储备资金池计划,在金融市场波动时为参加该安排的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今年5月,IMF执董会完成5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SDR)定值审查,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升幅1.36个百分点。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人民币在SDR中权重的提升,一方面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以及中国出口市场分額上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近年来中国推动金融改革开放、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成绩单。
根据中国央行9月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截至去年,中国央行已经与4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金额超过4.02兆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