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际

中国应减少补贴而扩大减税 支持战略产业发展

来源:环宇视展2019-07-16 13:521144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中美历次谈判之所以未能达成最终和解协议,其原因在于,在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源这一美方核心关切 上,双方未能达成妥协。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于:美方要求中方取消“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政府补贴,认为它对美国同类企业带来了不 公平竞争;而中方坚持认为这是促进自己产业升级的自主国家战略,不能退让。

  笔者在5月3日《联合早报》发表的文章中曾指出,包括“中国制造2025”在内的产业政策,在中国内部存在很多争议,也应该符合国际规 范即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相关规定。

  本文进一步提出:中国依靠财政补贴支持发展战略产业的做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都不理想;今后应减少补贴而扩大减税,使企 业依靠自有资金而非国家补贴,自主发展战略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其效果会更好,也有助于化解中美贸易摩擦;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克服政 府的认知与利益障碍。

依靠财政补贴发展战略产业的弊端

  从理论上来说,依靠政府补贴发展战略产业的做法,本质上是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带有某种计划经济成分的色彩。很多市场派经济 学家都认为,由于政府追求利润的动机没有企业强、激励机制没有企业灵活、决策机制也没有企业有效,因而由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主导产业 发展,与企业自主进行产业发展相比较,很难做到决策科学、效果理想。

  从实践上看,依靠政府补贴发展战略产业,并未起到很好效果,相反却造成了很多问题,例如:很多行业与企业对补贴的使用效率低下, 甚至得不偿失;补贴多的行业,企业一窝蜂发展,造成产能过剩(中国内部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对象之一),进而对外倾销(中国对外贸易摩擦 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些行业与企业受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官员的主观评判,造成不公平竞争;容易带来企业贿赂官员以获取补贴 、甚至骗取国家补贴的腐败与欺诈现象。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依赖补贴难以产生真正的竞争力,甚至可能产生虚假的竞争力。例如,中国曾经对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行业提供了大 量补贴,但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不强,远远比不上日本、美国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发展起来的同类产业。

  再例如,中国曾经对光伏产业提供大量补贴,造成产能过剩,倾销到很多国家,占领了国际市场,貌似竞争力很强。但这是一种虚假竞争 力,其利润相当程度上来自于补贴。

  今年上半年,由于贸易摩擦压力,中国政府取消了这些补贴,导致相关企业利润下降,甚至难以维持。前不久它们联合向中国官媒新华社 与政府公开呼吁,要求国家恢复补贴。这就说明它们缺乏真正的竞争力。

  很多人士认为,很多西方国家也存在产业政策与补贴,中国当然可以做,也应该做。对此应看到,目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产业政策与补贴 存在以下两点区别:第一,西方国家的产业补贴主要存在于农业与少量工业产业,而中国则存在于众多的工业产业,其覆盖面比西方国家高得 多;第二,西方国家对少量工业产业特别是战略产业的补贴,多为前期的研发补贴(特别是对研发的减税即间接补贴),而中国的补贴多为中 后期的生产补贴。

  中国可以更多地借鉴西方国家产业政策的做法。当然,中国也可以声称自己的产业政策不需要与他国相同。但是,遵循多数国家相同或类 似的做法,会有助于减少自己与它国的贸易摩擦与纠纷,为自己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应该看到,由于中西方体制不同,即使是同样形式的补贴,其效果也可能非常不同。西方国家对政府补贴在内的政府支出,监督机制 非常完善,包括政府内部的监督、民众与民意代表机构对政府的监督,因而补贴可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而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使这两方面的监督,特别是后者,都很不完善,因此补贴的效果可能有限,而更多地带来腐败与欺诈问题。

  部分人士可能会认为,上述关于补贴的很多问题,都是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改进来解决,而不必放弃补贴。一些支持产业补贴 的学者,甚至用了一个比喻“倒洗澡水不能连同孩子一起倒掉”来说明这一观点。

  但问题是,如果改来改去,效果总是不理想,问题总是不能解决,那就说明其问题可能是体制性问题,难以解决。这种情况下,减少或放 弃补贴这一选择,改弦易辙,未尝不是一种更明智的做法。

应通过扩大减税支持战略产业发展

  减少补贴后,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减税来支持战略产业发展。具体而言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政府确定的战略行业的企业进行“定向减税”, 二是对所有行业的企业进行“普遍性减税”,使企业拥有更多自有资金,由企业自主决定如何发展战略产业。

  应该说明的是,“定向减税”属于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规定的对特定行业的“间接补贴”,仍然属于政府主导行业发展 的产业政策,容易被其它国家起诉并被世贸组织裁定违规;而“普遍性减税”则属于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财政政策,不存在上述问题,应该作 为减税的主要形式。

  用“普遍性减税”替代针对特定战略产业的定向性直接补贴,来支持战略产业发展,其效果可能更好。原因在于:补贴对于企业而言,是 从政府那里拿到的“额外之财”,企业可能不太珍惜,导致使用效率低下;而减税后企业留存利润的增加,则属于企业自有资金,企业可能会 比较珍惜,使用效率较高。

  从本质上看,依赖补贴支持政府确定的战略产业的发展,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而通过政府减税、让企业用自有资金自主决定发展何种 战略产业,是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其效果会更好。

  对于采用“普遍性减税”、由企业用自有资金自主决定发展何种战略产业,人们可能会产生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企业会选择政府希 望发展的战略产业吗?这一疑惑的产生,本质上还是由于不清楚应该由政府还是企业来界定战略产业、主导产业发展。前文已经谈到,政府确 定产业发展重点,与企业自主决定产业发展相比较,很难做到决策科学、效果理想。

  这是由于政府在利润驱动、激励机制、决策机制等方面的劣势所决定的。因此,政府希望发展的战略产业,不一定是真正有发展价值的产 业,其判断可能没有企业的判断准确。

  第二个疑问是,战略产业多为新兴产业,投资大、风险大,企业有意愿、有能力发展这些产业吗?从发展意愿来说,新兴产业虽然投资大 、风险大,但一旦投资获得成功,其回报率也很高,充满高利润的机会。企业以利润为直接导向,总会有企业能够敏锐捕捉到高利润机会,愿 意承担相应风险,投资进行发展。风险投资在国际上发展很成熟,最近十几年在中国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就是明证。

  从发展能力来说,由于风险投资可以集中很多投资主体,完全可以克服单一投资主体实力不足的问题,支持高风险的投资需求。

  还应该看到,很多新兴战略产业,对于中国是新兴产业,对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也是新兴产业。也就是说,中国与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差不 多的起跑线上。在这种情况下,中外企业同步发展,如果都依靠市场力量,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做得与外国企业一样出色。例如互联网行业,中 外几乎同步发展(美国刚发明互联网不久就被中国引进),中国的网购与移动支付如阿里、京东都发展得很好,领先于世界。

  再例如通信行业,中国的华为也做得很好,具有世界级竞争力。这些企业都没有受到政府的补贴支持。这就说明,中国企业有意愿、有能 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中国可以依靠市场力量而非政府补贴发展新兴战略产业。

减少补贴扩大减税的阻力与出路

  在现实中,减少补贴、扩大减税可能会遇到较大阻力,需要克服。

  首先是政府的认识障碍问题。由于体制及历史原因,中国政府习惯于由自己来指导与掌握国家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征税将财力集中到自己 手中,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图、通过补贴去支持发展自己认为应该发展的产业。这在很多政府部门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减税本质上是由企 业自主决定产业发展,属于市场化的发展模式,不符合他们的惯性思路。

  中国前段时间的的减税,被很多业界人士与学者批评为“名减实增”,并引发关于“桑弘羊之问”的讨论。著名财经作家刘明彦则发文表 示,中国减税患得患失,根源就在于对市场经济的不信任。

  其次是政府的利益障碍问题。政府政策总是由具体的政府官员去实现的。通过先收税(普遍性)、后补贴(专向性)的方法发展特定行业 ,具体负责补贴规则制定与发放的政府部门官员,可以决定谁可以获得补贴、获得多少补贴,这会给他们提供巨大的寻租受贿机会。这就是前 文所说的补贴带来的腐败问题,在现行体制下很难得到根除。一旦补贴改为减税,官员的这一机会就被彻底消除了。

  因此,有业界人士指出,取消补贴等于削减政府官员的“兵权”,会威胁到相关官员的根本利益。因此,他们可能会极力阻碍这一改革。

  消除以上两个障碍,需要民间、业界与学术界共同努力呼吁,推动政府最高决策层认知的变革,坚定对市场体制的信心与信任,破除利益 集团的阻力,约束政府的权力,推进经济发展模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这既有利于中国战略产业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消 除中美贸易摩擦的体制根源。

  (作者余智是中国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

  中国依靠财政补贴支持发展战略产业的做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都不理想;今后应减少补贴而扩大减税,使企业依靠自有资金而 非国家补贴,自主发展战略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其效果会更好,也有助于化解中美贸易摩擦。

打赏

上一条:世行调降东亚地区2019年GDP预估为6.0%

下一条:五款新车全球首发 梅赛德斯-奔驰在2018巴黎车展上

  • 0人打赏
    纠错
关闭
同类资讯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
Book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