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对中国加征更多关税,但他向全球绝大部份企业加征关税的做法,以及未来行动的不可预测性反而促使许多公司决定继续留在中国,这与他的预期完全相反。美国业者指出,在面临美国高关税的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会选择维持现状,而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就是现状」。
《纽约时报》报导说,特朗普对中国加征的新关税税率已超过100%,但与其第一个任期情况不同的是,这次他还对其他数十个国家征收高额进口关税,其中包括一些亚洲国家。此举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中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生产和采购地。因为普遍征收的关税消除了一些企业将生产采购业务分散到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动力。
报导指出,上周特朗普关税政策宣布后引发混乱,让许多公司对在调整供应链上更加谨慎,以避免带来更多动荡。面对政策变化和不确定性,公司选择维持现状:继续保持与中国供应商或合作伙伴的长期合作关系。
「目前,大家的策略是留在中国并保障中国业务的开展,」床上用品业者特拉维斯.卢瑟说道。他在本周参加了一个美国企业家会议时表示,和其他参会的企业主一样,他并没有花时间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或者考虑从中国转移业务的方法。相反地,他正与中国的商业伙伴合作,寻找降低成本或开发新产品的途径。成本优势只是选择中国供应商的原因之一,现在成本已不是主要原因,吸引他们的是精良的制程工艺。
虽然特朗普想把制造业带回美国,但这是个很难达成的目标,即使关税削弱了中国的成本优势,大多数美国工厂的制造能力、产能和速度都无法与中国媲美。特朗普首期对中贸易战开打时,许多美企和跨国公司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等其他国家。对大多数公司来说,转移回美国生产不是可行的选择,因为更换供应商是一个艰难、昂贵且耗时的过程。除非公司清楚政府政策的走向,否则他们不愿意这么做。
报导引述一家国际代工厂高管表示,鉴于美国的决策看起来似乎是随意做出的,不可能以此为依据做出任何将业务从中国转移出去的长期决策。在中国投资的美国业者说,「要让产业做出反应,政策必须要有确定性」,「游戏规则似乎每天都在变,我们除了按兵不动之外别无选择。」
报导表示,几年前,许多中国企业去亚洲邻国或墨西哥开设工厂,以减轻关税压力。日本投资银行野村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最近对约60个国家征收的关税,极大地削弱了将工厂从中国迁走的动力。因此,虽然中国仍面临着因高关税带来的巨大挑战,但美国广泛征收关税反而在不经意间维护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美国的外贸咨询的萨拉·马西表示,当各国都面临高昂关税时,人们往往会维持现状,而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就是现状」。「至少我们知道这个供应商能给我们提供什么,在关税冲击之前我们对他们很满意,所以没有理由不继续下去。至于原有成本能否维持住,那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