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媒报导,包括美国福特汽车在内等西方企业高层,近日访问中国后相当震惊,因为中国工厂产在线没看到工作人员,产线几乎全面自动化,由机器人操作,甚至因此不需照明,有企业高层坦言因此放弃公司的生产计划,改委托中国企业制造,自认竞争没有意义。
西方企业高层震惊:产线没有人全是机器人

英国《电讯报》(The Telegraph)12日报导,近期访问中国多家工厂的西方企业高层,回国后纷纷表示震惊,福特汽车执行长法利(Jim Farley)说:「这是我见过最感到羞愧的事。」他为中国汽车搭载的自动驾驶软件、脸部辨识等技术创新震慑,「他们车辆的成本及质量远远优于西方」,「我们与中国正进行全球竞争,不只是电动车领域,如果我们输了,福特就没有未来」。
矿业大亨:竞争没意义

不只法利,在绿能投入巨资的澳大利亚矿业大亨佛瑞斯特(Andrew Forrest)表示,结束中国行后他决定放弃自家公司生产电动砂石车电力系统的计划,改交由中国徐工集团生产,公司将着重研发。佛瑞斯特说沿着中国工厂内的大型传送带走,走了800至900公尺仍没看见半个人影,「全部都是机器人」,他形容中国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是全球「最先进」,「没有意义竞争,它们(中国)至少花了数百亿美元」。
英国能源公司Octopus老板杰克森(Greg Jackson)回忆中国工厂「很暗」,因为多数工作都由机器人完成,不需要为人类开灯,「我们参访了一间生产大量手机、但很暗的工厂,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生产区域没有工人,只有少数员工负责确认工厂有在运作」,「你能感受到变化,中国的竞争力已经从政府补贴及低薪,转变为大量高技术、高学历、疯狂创新的工程师」。
中国如何从「廉价世界工厂」升级?

《电讯报》评论,中国已从过去廉价的「中国制造」、「世界工厂」等形象,转变为电动车、电池、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无人机、先进机器人领域的领袖,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很大一部分在于北京透过国家补贴、地方政策,由上至下大力推动自动化。
国际机器人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4年间,中国产业机器人数量从18.9万暴增至超过200万,这些机器人涵盖进行焊接、组装的机械手臂,能快速拿取的蜘蛛型机器人等。
若和他国比较,中国2024年新增29.5万台机器人,相较之下德国新增2.7万台,美国增加3.4万台。若从机器人密度来看,在中国,每1万名工人有567台机器人,德国为449台,美国为307台。
人口老化也是推力

除了北京冀望在自动化领域领先全球,顾问公司Bismarck Analysis专家惠顿(Rian Whitton)表示,北京推动自动化,也是为了缓解中国人口老化的影响,「中国人口问题相当显著,但是它的制造业仍以劳力密集为主,为了预先防范,他们希望尽可能达成自动化,不只是希望获得更多利润,这通常是西方的想法,而是为了弥补人口下降的影响,获得竞争优势」。
如何赶上中国?

中国的自动化优势最显而易见的是体现在马路上,中国制电动车、油电车的销售比例不断上升,今年9月,比亚迪在英国的销量成长10倍,超越MINI Cooper、雷诺、Land Rover等传统品牌。
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执行长霍斯(Mike Hawes)表示,中国汽车业最引人注目的是速度,开发及生产车型的时间是欧洲车商的一半。

智库欧洲改革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首席经济学家托尔多尔(Sander Tordoir)表示,欧洲及英国若要赶上中国的创新速度、维持制造业活力,就必须提升使用机器人,问题在于如何运用产业政策来打造有竞争力的市场,届时势必要有一些支持措施来抵销中国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