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工智能

乌镇峰会:从机器人到脑机接口 探索突破与共生之路

来源:旺报2025-11-08 09:1517

18SZ图片处理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5 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WIC) Wuzhen Summit,又称乌镇峰会)是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主办、浙江省人民政府承办,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等国际组织支持的国际性会议,于2025年11月6日至9日在中国浙江省乌镇举行 。本届大会以“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特别纪念该理念提出10周年。

今年峰会设置24个分论坛,涵盖全球发展倡议、数字经济、数据治理等议题,新增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青年与数字未来等专项议题,并举办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理论研讨会。创新设立的“六小龙乌镇对话”活动邀请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科技企业负责人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发展报告》等多份研究成果在峰会期间发布。

「杭州六小龙」首聚乌镇 谈AI未来

18SZ图片处理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今天(7日)在浙江乌镇盛大开幕。今年大会首度推出全新特色活动——「六小龙乌镇对话」,邀请六家活跃于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创新企业创办人,聚焦AI技术的最新挑战与未来方向展开对话。这也是自「杭州六小龙」在今年初爆红以来,六家企业核心人物首次同台亮相,备受瞩目。

本场对话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主持。六位嘉宾分别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浙江强脑科技CEO韩璧丞、群核科技董事长黄晓煌、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游戏科学创始人兼《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以及深度求索研究员陈德里。他们分别从机器人、脑机接口、空间智能、具身AI、内容创作与通用人工智能等角度,分享技术瓶颈与思考。

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是最大挑战

18SZ图片处理

宇树科技的王兴兴指出,机器人领域当前最大的难题在于「具身智能AI模型」尚未成熟。与语言模型相比,具身智能需要处理更复杂的多模态数据,涵盖触觉、视觉、动作与空间定位,而目前各家机器人设计差异巨大,缺乏统一标准,使数据采集与训练极具挑战。

「不同机器人的感知方式都不一样,数据无法共享,这让训练成本极高。」王兴兴说。不过他仍持乐观态度,认为多模态模型的快速进步,让真正能「理解世界」的机器人距离实现更近一步。

脑机接口的突破:「让失去的手重新学会动」

18SZ图片处理

强脑科技的韩璧丞则聚焦在脑机接口技术。他指出,人类医疗开支中约36%与大脑疾病相关,但目前对阿兹海默症、自闭症等疾病仍无根治方案。脑机接口被视为「攻克脑病与重构人机交互」的关键技术,然而数据解析仍是最大瓶颈。

韩璧丞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我们让一位失去右手几十年的大伯想像动手指,却发现他的大脑已经忘了这种感觉。」为此,团队以AI协助他重新「学会拥有一只手」。这不仅是技术突破,也象征着AI与神经科学的双向启发,「AI源于神经科学,如今又反过来帮助人类修复大脑,这是一个美妙的闭环。」

空间智能转型:「从服务人类到服务机器」

18SZ图片处理

群核科技的黄晓煌谈到,AI崛起让人类的「创意工作」正被重新定义。「原本我们的客户是设计师、建筑师,但DeepSeek等模型出现后,许多岗位可能被取代。」因此公司在2023年起转型,从「向人类收费」变成「向机器收费」。

他解释:「未来工厂里的机械臂、机器人都需要空间智能系统协作,我们要让每一台机器都成为用户。」群核近期推出的「空间认知模型」与数位孪生平台,已在工业应用中落地,期望打造「为机器提供智能的公司」。

云深处科技:降低算力门坎,让机器人走进家庭

18SZ图片处理

云深处科技的朱秋国指出,具身智能面临两大挑战:「移动」与「操作」。如何让机器人在没有先前知识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如何让「机器人的手」能像人手般灵活操作,仍是全球AI领域最困难的课题。

「解决之道在于创新。未来的模型要能降低对数据与算力的依赖。」他预期,五到十年内,具身AI将走进家庭与工厂,「让机器人真正解放人类的双手」。

游戏科学冯骥:AI应解放人类,而非取代人类

18SZ图片处理

《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从文化创作角度切入,提醒AI的发展不应造成科技垄断与贫富差距。「如果AI只掌握在少数大公司手里,它可能变成压迫的工具。」他称DeepSeek的开源模式让他感到乐观,因为它「让更多普通人能够使用先进技术,获得创作的自由」。

冯骥举例,音乐创作者用AI即可完成「AI作词、作曲、制作MV」的完整创作流程。「AI让有审美能力的人都能成为创作者,这是文化的普惠,而不是终结。」他笑称,面对AI浪潮,「人类该做的,是保持身心健康,静观其变」。

深度求索陈德里:AI需从「锯齿智能」迈向「泛化智能」

18SZ图片处理

深度求索研究员陈德里则从理论层面指出,当前AI的问题是「锯齿式智能」——在复杂任务上表现卓越,却在简单任务上失常。他认为,这是AI缺乏持续学习与真实世界互动所致。

「人类的大脑只提供学习算法,真正的智能来自一生的学习。」他说,未来AI若能实现终身学习与自我进化,将从当前的「人工」智能,走向真正的「自主」智能。

18SZ图片处理

主持人王坚在总结时表示,这场「六小龙」的聚首,不仅展示中国AI创新的厚度,也让世界看到AI技术「向善」的方向,「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人,而是帮助人类解放双手,解决问题,创造更自由的未来。」

打赏

上一条:暂无

下一条:美联储副主席杰斐逊:利率接近中性水平 调整须更谨慎

  • 0人打赏
    纠错
关闭
同类资讯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