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英国各地的抗议者长途跋涉到伦敦,参与星期六(10月22日)的全国回归欧盟游行。警方估计约有1万5000人参与游行。英国首相特拉斯的小型财政预算引发经济危机和辞职宣布引发政治危机,一些欧洲领导人、学者和媒体认为,英国脱欧是英国陷入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拜登内政失修,无法拉抬民主党在半个月后中期选举的胜算,为抢选票,他积极在国际展现强势,打压沙特阿拉伯、伊朗、巴基斯坦等非友好国家,又施压土耳其跟从美国制裁俄罗斯,就算对盟友,亦公开打击英国、暗损欧洲能源和德国汽车业,惹来欧洲反弹。拜登的强势充满霸权味道,正消耗全球对美国的好感,为世界制造更多冲突和斗争。
德国总理朔尔茨星期五(10月21日)宣布将在11月与商界代表团访问中国。德国联邦政府对是否允许中国航运公司中远集团投资汉堡港存在争议。德国公共广播联盟引述知情人士称,在经济部、内政部、国防部、交通部、外交部、财政部一致反对的情况下,总理府要求这六个联邦部委"寻找妥协方案",以便能批准中远海运入股。
特拉斯同意在最迟下星期五完成保守党新党魁选举程序,以维持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安全。在选出接班人之前,她会继续担任看守首相。不过在野党不买账,指保守党不能一再通过自行撤换领导人来解决问题,并呼吁立即举行大选。 更引人注意的是,据主流媒体《泰晤士报》的报道,前任首相约翰逊会参选党魁,试图东山再起。
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Fed)今天发布褐皮书,指受到通货膨胀恶化和升息影响,商界对需求减弱的忧虑加深,美国经济展望变得「更加悲观」。美国联准会今年以来已5次调高基准利率,幅度达3个百分点,还表示未来将持续升息。距离美国期中选举投票日仅剩下3周,为因应美国汽油柴油价格高涨,美国总统拜登今天向国内石油业者喊话,呼吁他们应利用破纪录的利润来提高产,来降低国内石油的价格,不要在还有战争在进行的时候,拿这些利润来让股东致富,意图挽回选民的信心。
法国工会昨天起展开全国联合罢工,要求调高薪资,以因应创数十年新高的通膨。这次罢工主要影响学校、交通运输等公共部门,为法国总统马克龙5月展开第二任期以来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不要误以为中国试图成为全球最大芯片生产国的愿望落空了。看到曾经的冠军企业紫光集团陷入破产,加之中国高调地逮捕了数名业内官员及高管,诸如此类的困境促使一些人得出了上面的结论。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如果中国眼看就要失败,美国政府为何还要大费财力地推出产业政策来补贴国内的半导体制造?
英国首相特拉斯的财政对策出尔反尔已经沦为国际笑柄,在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秋季会议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演讲和讨论会上当着英国人的面取笑他们,连非经济大国如荷兰和巴西也忍不住落井下石。
美国前财政部长桑默斯(Larry Summers)是首位示警通膨威胁被低估的重量级经济学家之一,如今他开始担忧,全球央行大举升息对抗物价走升,可能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形容中国为全球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并指世界最先进经济体的七国集团(G7)应把中国纳入其中。在未来30年内,全球每个地方都将有巨大的中国影响力,而中国可以像在亚洲那样,为世界带来稳定。
美元的强劲涨势几乎对每个国家都是问题,可偏偏全球的财经首脑们却无法直接解决这个麻烦。美元今年迄今飙升近15%,料将创下1980年代初以来最大年涨幅。亚洲和拉美国家一直在利用外汇储备来提振本币。
以色列与黎巴嫩星期二(10月11日)相继宣布,达成两国关于地中海东部海域的划界协议。 这项协议可能为两国提高海上天然气产量铺平道路,包括以色列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由于黎巴嫩并没有正式承认以色列,双方迄今未解除敌对状态,因此谈判变得复杂。
欧洲联盟能源部长,星期三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开会,商讨降低能源成本的问题。德国和荷兰将提出一项多管齐下计划,建议欧盟成员国联合购买天然气,以防各国竞相出价推高价格。俄总统普京为报复欧盟对乌克兰的支持而削减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时,其实是寄希望于今冬寒冷或冷天气持续一段长时间。这样就可能会削弱欧盟支持乌克兰的决心。
美国拜登政府近期对中国祭出一系列半导体禁令,让全球半导体产业股价应声重挫,显见这场对中国科技封锁作秀极具震撼效果,对美国民主党期中选举选情应有不少助益。至于是否真能对中国半导体工业产生抑制效果,还得看其政策落实情况,若以这段时间商务部统计数字与几个案例观察,只要涉及美国企业的商业利益,禁令常是「雷声大雨点小」,若加上全球需求下滑造成经济成长走弱的压力,未来这些禁令执行起来恐怕只是徒具虚文而已。
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今天发布报告说,尽管联邦准备理事会致力控制通货膨胀,9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仍较前月增加0.4%,高于市场预期。这引发忧虑联准会恐将继续激进升息。
国际会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