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内

明报社评:中国自主发展科技 研发经费需提高效率

来源:明报2021-10-31 08:57433

中国太空站

科技成就展上周在北京举行,展品有上天的中国太空站、下海的载人潜水器、陆上走的磁悬浮列车、地底钻挖隧道的盾构机,这些国之大器能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利国利民。美国从另一角度看待中国的进步,国防部长奥斯丁认为中国的国防技术已经对美国构成步步紧迫的威胁,大有叫板中国开启军备竞赛的意味。中国不会因为美国挑战而放慢发展科技步伐,但也不应该重蹈苏联覆辙,耗尽国库去跟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中国近年在科技上的进步,无论在国防、农业、工业以至创新科技,都有长足发展,深圳今年前九个月的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两万亿元,其中战略新兴产业的贡献很大,科技产品的比重高、增速快,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科技进步对国计民生产生的促进作用,可见一斑。

载人潜水器

科技进步占领国际市场 美国发起军备竞赛挑战

科技进步不但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还改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过去因为技术落后而要依靠外国,而今在很多领域已经可以打翻身仗,盾构机被称为在地底游弋的航空母舰,能够同时在地底边挖出泥土边运走,在推进的同时铺设护土墙,广泛应用于挖煤、钻挖隧道,现在已经在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尼等国承包工程时使用。兴建港珠澳大桥的海底沉管技术,原来是荷兰的专长,但索价太高而逼得中国要自主研发,现在掌握了这个技术,在兴建中的大连湾海底隧道及深中通道工程大展拳脚,相信凭这项技术,今后在国外承包工程也无往而不利。

磁悬浮列车

中国的技术能够打出去,打破了某些国家原来的垄断地位,抢占市场份额,必然会引起矛盾,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无可厚非。但美国出于在全方位遏制中国发展的角度出发,处处打压,甚至上升到国家实力竞争的层面。

中国最近发射了一个高超音速的航天器,美国认为是“可携带核弹头的高超音速导弹”。因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表示,一个非常接近“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已经来临。所谓斯普特尼克时刻,是指苏联在1957年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在太空科技领先美国,因此美国要举全国之力反制,从而引发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美国军方对于中国科技的忌惮,当中有要求增加国防经费的出发点,但也有向中国叫板,挑战中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意味。

中国太空站

苏联跟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最后导致国库空虚,这个教训中国应该不会重蹈覆辙。然而,科技的军用与民用,大多时候是先后的关系,更多的是带动的关系,诸如通讯科技,先用于军事用途,后在民间广泛应用,又如航天科技,可以带动遥感、远程传输、农业育种等等技术。美国指控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中国认为是可用于民用,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是验证航天器可重复使用技术,这对于降低航天器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

军用科技带动商业用途 大学科研经费应该提高

载人潜水器

科技的军用与民用,并非互相排斥的,中国现时雄厚的国防力量,已经到了足以抵御外敌入侵的地步,而且也毋须以武器的精良来显示国力,更加没有使用武力侵占别国的意图。所以,发展科技毋须仅以军备为唯一目标,但也毋须因为技术可能用于军用而放弃,因为科技的商业用途,可以成为达至国富民强的目的。走自己的路,别国的说三道四,让他说去吧。

中国目前投放在研究开发的经费总额,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2020年比前一年增长10.2%,但以GDP占比来看,只有2.4%,全球排十几,比美国的2.83%还有一段距离。无论从总额与占比来看,2.4%都是历史新高,按照国情也毋须跟最多与最大去争一日长短,如何能够更有效使用,是眼下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磁悬浮列车

内地的研发经费,政府投入占23%,企业占77%,而政府使用的经费比较集中在国家的科研单位,这跟外国更大比例放在大学的情况十分不同。企业的研发开支,近年由于更大的扣税诱因而更加积极,这是可喜的现象,但企业的本能是着眼于短期的产品开发,鲜有投放在基础研究和长期的研究项目,中国晶片技术落后,正正是这个因素的必然结果。而国家的科研单位,对研究成果的出路没有压力,成效未必能至臻,而大学研究院所得的经费,只占总额的不足8%。这种比例,应该如何扭转及优化,值得关注,政府如何改善分配资源的机制,提高科研成就和改善科研经费的效率,应该有所改革。

中国重视科研,已经尝到了果实,而且还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作出超前的研究,通讯科技的5G技术,领先国际水平,正是体现,今后按照这条符合国情的国策推进,经济发展以至国力提升,都将可期,若能更有效利用科研经费,就更加无惧别国的挑战。

打赏

上一条:聚焦抗疫和促进经济复苏 G20应对气候变化或难有重大进展

下一条:中国首套冰川实时监测系统投入使用 五分钟更新一次

  • 0人打赏
    纠错
关闭
同类资讯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
Book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