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在借助全球最大债权国的地位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海外借款人提供舍弃美元转而受益于人民币低利率的机会。
埃塞俄比亚考虑本周将其对北京所欠的53.8亿美元债务中至少一部分转换为以人民币计价的贷款。越来越多的主权国家也在借助发债来获得中国的低息融资。
本月初,肯尼亚也把中方铁路贷款由美元转换成人民币计价,每年偿债成本减少2.15亿美元。

据彭博社报道,有了解官方想法的知情人士称,中国支持转换原本用于购买其商品和服务的美元贷款。
知情人士表示,此类作法可以使借款方更加便利地以人民币支付中国商品,提升人民币在贸易结算和融资方面的地位。其中一位知情人士称,同样的规则可能会适用于向非洲以外国家发放的新贷款。
报道也指出,即便抛开地缘政治考量,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变得可能,因为在中国面对持续通缩压力及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以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成为必要之举。
据彭博汇编的数据,截至今年10月,政府、政策性银行、国际机构已发行的债券及贷款规模总计680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全年总额增加了一倍。
人民币国际化稳了?全球交易量跃升至8.5%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步。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期发布的三年一度的调查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飚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汇市交易中占比升至8.5%。同时作为全球交易量排名第五的货币,人民币与位居第四的英镑之间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英镑的交易占比已从12.9%下降至10.2%。
根据《上海证券报》报导,这一进展显现出人民币国际化的稳健走势。近年人民币国际化多层次推进,实现了在贸易结算、投融资领域等方面突破。业内认为,随着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明朗,人民币或许迎来向国际化推进的重要机遇视窗。
「离岸人民币市场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战场。」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闪辉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更多地作用于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等。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者表示,当前国际货币格局正从美元单极主导向多极体系演变。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和国际支付中的占比都呈下降趋势,以欧元、人民币等为代表的非美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投融资和外汇交易中的份额正在稳步提升。
闪辉近期表示,新兴市场央行资产多元化的意愿增强。尽管仍处早期阶段,但新兴市场国家资产多元化的需求有望为未来几年人民币加速国际化打开大门。
从内部环境来看,梁斯表示,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和金融市场持续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也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跨境使用创造应用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