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项针对近600万篇研究论文的分析显示,中国科学家在与美国学者的合作研究中,已在近一半项目中担任主导角色,这一趋势凸显北京在全球科研议程中影响力的持续上升。
据彭博社报道,这项于星期二(10月28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发现,2023年,中国科研人员在中美联合研究中担任主导的比例已达45%,较2010年的30%大幅上升。若这一趋势持续,中国有望在2027或2028年与美国持平,也就是两国在联合科研中分占相同的领导比例。

这项研究由武汉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分析论文作者署名顺序与贡献声明,判断项目的主导方。他们指出,这一方法比单纯统计论文数量或引用次数更能反映科研的实际影响力,因为它评估的是“主导力”,而非“产量”。
研究人员说:“这一视角有助于观察中国科研领导力的崛起,特别是在跨国合作中中国科学家权力地位的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不仅生产更多科研成果,还在组织全球科研。

这一发现出现在美国科研体系数十年来最为动荡的时期。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大幅预算削减,并在联邦科研机构中裁员,导致美国科研人员大规模外流。
研究指出,这场动荡可能进一步加速科研重心的转移。模型推演显示,若中美科研“脱钩”,即合作减少一半或完全终止,中国在全球科研中的主导份额反而会上升,原因是中国科研人员更倾向于在与欧洲及其他国家合作时担任主导,而非与美国合作。
研究还发现,中国加快了在战略性科技领域的追赶速度。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列出的11个关键技术领域中,人工智能、半导体、能源与材料科学等八个领域预计将在2030年前实现中美科研领导力的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