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客运市场需求旺盛,行业客运规模创季度历史新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实现前三季度盈利,打响扭亏第一枪。全行业三季度完成运输航空飞行340.9万小时,同比增长73.4%,较2019年同期增长7.1%;累计飞行137.3万架次,同比增长65.7%,较2019年同期增长5.5%。通用航空飞行39.6万小时,同比增长7.0%,较2019年同期增长35.2%。全季度未发生运输航空事故,展现安全运行态势总体平稳。
美国宇航局说,从45亿年前小行星贝努(Bennu)采集的样本含有丰富的碳和水,这为地球上的生命源于外太空的理论提供了更多证据。NASA说,贝努样本中发现的碳含量比预期还高,仍须进一步研究来确认所发现的碳化合物的性质。若能揭开贝努的岩石和尘埃中蕴含的秘密,将有助于人类了解太阳系如何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如何孕育,以及须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
欧洲航天局宣布,“盖亚”(Gaia)空间探测器获取的数据帮助研究员在半人马座欧米伽星团发现约50万颗此前从未被探测到的恒星,并精确定位了太阳系内超过15万颗小行星的位置。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次公布小行星“贝努”(Bennu)表面样本的照片、视频及初步研究成果。
航空业分析公司睿思誉(Cirium)的数据显示,全球航空公司的航空运力将于本周超越2019年,即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水平。 这标志着新冠疫情复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意味着全球1万1700亿美元的旅游市场在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四年后,终于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俄罗斯、印度相继展开登月任务,再度引发全球关注登月行动,不过太空专家殷皮(Chris Impey)近日撰文呼吁,除了登月外,民众更应关注无法可管的太空垃圾问题,尤其他提到月球有近百袋「人类粪便」,还有火箭推进器、鞋子等200公吨的太空垃圾,这些垃圾在太空中以比子弹快10倍的高速飞行,将对人类在太空的行动构成威胁。
中国新闻网今引述中国海油消息,「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搭载中国自研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首次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发布了中国首张超深水3D地质探勘图,标志着中国深海油气探勘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号称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近日在海拔3820米的四川甘孜建设完成并通过工艺测试,这项名为「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超大型装置是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的标志性设备之一,由313部直径6米的抛物面天线构成,主要监测太阳史种爆发活动与太阳风暴进入行星际的过程,被科学界称为「千眼天珠」。
中国东方航空28日证实,作为中国产C919大型客机的全球首发用户,中国东航再次与中国商飞在沪签署购机协议。东航在2021年签订首批5架的基础上,再增订100架C919大型客机。
最近一位前美国中情局官员受访时表示,今年5月俄军的几次对乌军的攻击中,使用匕首(Kinzhal,Kh-47)高超音速导弹摧毁了数具爱国者防空系统,导致美国不再提供这套目前被美军及其盟友广泛使用的防空系统。爱国者导弹是否能拦阻高超音速导弹的问题也引起广泛的讨论与关切,尤其是与美国军事上密切合作的盟友,当然很可能也会包括日本、韩国与台湾。
中国国产客机C919在国内获得逾千架订单之后,近日也获首笔海外订单。文莱骐骥航空(GallopAir)在中国-东协博览会上与中国商飞签署30架飞机的采购意向书,包括15架C919、15架ARJ-21,总额高达20亿美元。这是海外航空公司第一个C919订单和第二个ARJ-21订单,标志着骐骥航空将成为全球首家开航机型为中国国产大飞机的海外航空公司、首家ARJ21货机海外用户、首家医疗机公务机用户。
研究人员今天表示,由于气候变迁使得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频繁,海洋热浪可能在更深水域持续更久且更为强烈,进而威胁到敏感物种。 由于一些海洋物种无法迁移逃离难以忍受的温暖海水,因此它们受到海洋热浪的冲击尤其严重。例如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以及澳大利亚南部外海和太平洋东北部沿岸的海藻林。
中国墨子巡天望远镜首光仪式9月17日上午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举行,这具号称北半球光学时域巡天观测口径最大、能力最强的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投入使用,使中国在时域天文研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准。首光照片——「墨子巡天望远镜拍摄的仙女座星系」也在仪式上展出。
备受瞩目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9月12日在多艘拖轮的牵引下,稳稳地靠泊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4号码头。中国船舶集团郑重宣告,经过6天5夜1630海里海上航行,中国建造首艘大型邮轮完工试航,所有验证项目全部达标。
国际会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