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科学》(Science)杂志29日以长文形式发表题为《具有大压电响应的可生物降解铁电分子晶体》的文章,该成果由东南大学团队完成,科研人员首次将铁电化学与生物电子学有机结合,创新性地开发了一例压电响应直追无机陶瓷钛酸钡(BTO)的可生物降解有机铁电晶体。这是自1880年居礼兄弟发现压电效应以来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中韩科研团队一篇关于食盐(氯化钠)原子级别溶解机制的突破性科研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将对电池、半导体等众多应用领域新材料开发产生重要影响。论文的发表不仅在理论意义上为理解溶液中带电原子(离子)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还将对电池、半导体等众多应用领域新材料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欧盟执委会将于数日内宣布,苹果、Meta和Alphabet旗下的Google等科技业巨头即将接受全面审查、是否有遵守最新生效的《数字市场法》(DMA),不符规定者可能面临全球年营业额10%的罚款。美国司法部同日也以垄断市场、哄抬价格为由对苹果公司兴讼。
智能手机进入全面屏时代后,屏下指纹解锁逐渐成为安卓手机的标配。日前,网络博主「定焦数字」晒出华为一项自行研制超声波指纹识别专利截图,并称「既然专利绕不过去,买也不让买,那就自己发明一个」。据称这项智能手机专利可望于Mate 80系列上使用。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7日发布数据表示,2023年中国大陆和美国仍是国际专利体系的两大主要来源,但跨境专利申请量均较2022年同期下降。同时,印度、土耳其和韩国申请量已连续三年成长。
《日本经济新闻》近期报导指出,2022年,中国占全球主要企业研发支出总额的比重达到20%左右,已经超越欧洲,位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报导称,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增加研发成本,在美国和欧洲都对此情况产生出警惕情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9日发布「拉索」等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人工智慧、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国际合作组宣布,在银河系北部天区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历史上首次找到能量高于10兆电子伏特的宇宙线的起源天体。
等离子隐形技术原理是在航空器周围布置一团等离子,将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吸收、折射、甚至改变电磁波频率,让敌方雷达无法辨认。这项理论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直到最近才出现突破性进展。它是由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等离子体技术中心与陕西省等离子体物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新的技术声称可以让几乎所有的军用飞机从雷达屏幕上消失。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阮昊研究员团队和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等科研人员,利用国际首创的双光束调控聚集诱导发光超分辨光存储技术,在信息写入和读出方面均突破了衍射极限的限制,提出了绿色、长寿命的大数据存储解决方案,研究成果于2月22日发表在《自然》正刊上。
简称SMR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被视为下一代的主要电力选项,因为它具有选址弹性化、生产规格化、高度自动化,以及可自然冷却的特质,比大型反应堆更安全。现在英国的「谢菲尔锻造大师」公司(Sheffield Forgemasters)又补上了SMR的最重要优点:制造快速化,他们发明的焊接工法,可以在24小时内,焊接出全尺寸的SMR反应堆外壳,只要强度与功能得到肯定,SMR就可以进入高速状态。
据航空工业官方微信介绍,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M近期在内蒙海拉尔完成最后一项高寒试飞任务,这次为期约两周的试飞任务别别在零下20℃至零下40℃条件下进行全机各系统功能性能试验,也是鲲龙自首飞以来执行的距离最长、航路环境最复杂的转场任务。
报导援引欧盟委员会在2023年年底公布的一份以全球2500家主要企业为对象的报告,这份报告指出,全球2022年的研发费用总额为1.25万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69亿元)。而在这其中,中国占据17.8%。按地区来看,中国超过了欧洲的17.5%,仅次于美国(42.1%),位居第二位。
美国企业家马斯克(Elon Musk)29日于社群平台「X」证实,其领导之新创公司「Neuralink」于28日首度将芯片顺利植入人类大脑,接受手术的病患目前康复良好,数据显示未来发展乐观。Neuralink将微型芯片植入瘫痪人士的大脑,芯片植入后得以安全地从患者大脑搜集数据,并将数据传送到邻近的电脑。手术过程分为开颅和植入芯片两部分,医师开颅后,由机器人将芯片插入控制手部的大脑区域,整体过程需花费数小时。
中国已研制以「玉龙」、AES100、AEF100、AEP100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混电动力系统,成功开展氢燃料涡轮发动机研制,降低碳排放。「玉龙」涡轴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研发、使用、发展四十年座谈会24日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玉龙」涡轴航空发动机总设计师尹泽勇介绍了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的最新进展。
长期以来聚集最多科学研究人员的学术机构中,以美国哈佛大学优秀研究人员数量最多,不过最近据一项英国的调查显示,中国科学院多年来吸收大量从海外学成返国与本土学术机构培养的顶尖人才,在数量上已在2023年超越哈佛大学,成为全球优秀学术研究人员数量最庞大的研究机构。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物理消灭癌细胞的新方法。利用近红外光刺激氨基花青分子(aminocyanine molecules),使它们同步振动,其振动的威力足以刺破癌细胞的细胞膜,癌细胞也就瓦解了。在实验室当,这个「分子振动术」对99%的癌细胞都有效。
国际会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