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的研究人员在星期四(10月3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说,如果电力行业继续保持减排趋势,并在其他行业加大努力,到203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可以减少30%。他们敦促中国政策制定者抓住清洁能源发展的势头。
英国索尔河畔拉特克利夫燃煤电厂(Ratcliffe-on-Soar Power Station),于星期一正式关闭,结束自1967年以来的发电任务。但同时,它也是英国最后一座燃煤电厂,这也就意味着英国结束了142年的煤炭发电时代,从科技史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洪涝灾害是中国大陆最频繁、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刚闭幕的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报告时说,今年中国大江大河发生25次编号洪水,刷新1998年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纪录,启动防汛应急响应39次,发布洪水预警4238次,调度运用6293座(次)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1404亿立方米,最大程度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损失。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如何提高水利工程的气候韧性?
俄罗斯塔斯社报导,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当地时间20日宣布,已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达成协议,决定在今年底之前,提前将「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线的输气量,提升到最高水准,可望达到年供应量300亿立方米。 声明称,应中方伙伴要求,双方一致同意增加12月的天然气供应,以确保「西伯利亚力量」管线每天向中国供应的天然气量,能够早日达到合约规定的最高水准。
源自日本的轻型、可弯曲「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已在中国掀起投资热潮。日媒报导,作为下一代太阳能电池的首选,至少有6家大陆新兴企业计划建设工厂。从国内外流入的投资资金将推动生产,各厂商将迅速构建量产体制,力争在新市场获得主导权。
在9月16日「保护臭氧层国际日」当天,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最新一期《臭氧和紫外线公报》,文中指出,越来越多科学证据表明,臭氧层有望在数十年内逐渐恢复至1980年代的水准。报告预测,如果目前的政策措施维持不变,2066年南极地区的臭氧层就可恢复至1980年臭氧洞出现前的水准;北极地区预计为2045年、世界其他地区预计在2040年恢复至相同水准。
中国20年来第一次看起来不再是推动全球原油需求的引擎,对于本周齐聚新加坡参加亚太石油会议(APPEC)的许多贸易商和高管来说,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中国成长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的历程数十年来一直在为原油价格提供支撑,从上海到迪拜再到伦敦,这为贸易商们提供了商机。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在低个位数的容忍 —— 甚至于可能达不到今年5%的目标 —— 使得这种情况难以为继。
反圣婴现象与圣婴现象相对应。当圣婴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东部和中部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打破正常的气候模式,进而影响全球天气。例如,圣婴现象会导致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出现干旱,而南美洲西岸和美国西部则可能面临暴雨和洪水,对农业、渔业和经济活动带来巨大冲击。
不只是二氧化碳,甲烷同样是造成地球暖化的元凶,甚至暖化强度比二氧化碳高出80倍,根据《2024年全球甲烷预算》的报告指出,光是甲烷就已导致全球温度上升摄氏0.5度,现今全球甲烷排放量已突破历史新高,且还在持续上升中,成为宜居气候的一大威胁。
瑞典政府刚刚发表能源转型目标,期望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明年(2025年)将投资超过10亿瑞典克朗,扩大非化石电力生产。这其中包括核能发电新技术的试点和示范计划,并简化新反应堆的许可程序。 政府表示,瑞典需要核能来帮助满足未来的电力需求,并以此提高电力的供应安全。报告称:「政府决定扩大新核电的相关工作,目前已进入更紧凑的阶段。」
ChatGPT、Gemini等AI服务,由于依赖数据中心所累积的大量数位信息,因此需要大量能源进行处理与冷却。专家研究发现,AI的成长会消耗更多能源,而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难以满足日渐增长的能源需求。因此,META与地热能源新创公司Sage Geosystems开发以地热能源支撑的「绿色数据中心」,以减少二氧化碳足迹的产生。
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清洁能源项目正在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关系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北京也希望此类「小而美」的项目能够避免以往大型工程带来的债务风险。德媒引述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绿能产品在欧美市场受阻,亟需拓展包含非洲在内的新市场,而非洲也迫切需要改变电力紧缺的现状。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星期五(9月6日)发布报告说,刚刚过去的8月与2023年8月并列成为该机构自1940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8月。根据《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标,到本世纪末,应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而努力。
央视24日报导,2023年中国「锂电池、太阳能、电动汽车」三类新能源产品出口走红,被称为中国外贸「新三样」。眼下,在全球降碳的大背景下,绿氢行业站上了新风口,作为水电解制氢领域的核心装备——电解槽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出口「新力量」。制氢装备暴发式增长,售价仅为欧洲同类产品一半。
全球核能发电能力2024年时隔五年再创历史新高,随着人工智能(AI)普及和减碳带来的核电力需求剧增,不排放二氧化碳、输出稳定的核电的复兴趋势正在加强。过去10年新建的核电机组中,中国和俄罗斯占到六成,技术实力也在提高。随着维护费用上升,欧美政府正在加强对核能的开发。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历史数据可以追溯至175年前,根据它的数据,2024年肯定会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五年之一。它的报告指出,全球7月气温比20世纪平均气温的15.8摄氏度,高出了1.21摄氏度,达17.01摄氏度。
中国快速发展的太阳能行业正在迅速改变中国能源供应格局,据专家统计,今年6月中国的光伏和风能发电量首次超过煤炭,预计到2026光伏将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能源来源。报导说,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增了超过1亿千瓦的光伏发电装置,而新增的煤炭发电装机容量仅有0.8亿千瓦。不过,中国煤炭消费量在全球占比超过50%,依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
大海洋流在地球气候调节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最新研究显示,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可能因海洋温度升高,以及人为气候变迁引发的盐度破坏而削弱,预计最早可能在2037年崩溃,恐造成全球气候灾难。 然而,科学家发现,「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上个世纪就失去了稳定性,现今已导致印度、南美和西非的降雨不足;欧洲则风暴增加和气温降低。未来全球气温的剧烈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恐增加。
美国卡伊洛斯能源(Kairos Power)所设计的「赫密士」(Hermes)小功率反应堆,在橡树岭(ORNL)正式动工,这是美国50年来第一座第一座非轻水反应堆,也是首座第四代技术的反应堆,也是50年来。它正在与一个非核示范装置一起建造,这将有助于为新反应堆设施的设计提供信息。
国际会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