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疗保健

刺胳针:混打疫苗对抗变种病毒已不可避免 多国将跟进

来源:中国时报2021-06-30 11:21397

最初公开示范混打疫苗的名人是德国总理梅克尔,她的第1剂接种阿斯利康疫苗,第2剂接种莫德纳。从此混打疫苗在国际上受到极大关注。 (图/美联社)

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的推进,能否混合接种成为大众关心的问题之一。近期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做出了混合接种疫苗的首次研究,结果发现混合接种效果惊人。知名医学期刊《刺胳针》在公布此一研究结果时表示,混打疫苗的结果让人充满希望,对疫苗不足的地区意义尤其重大,而且随着病毒变异愈来愈多,混合接种疫苗已不可避免。此项研究结果与陆续公布的数据,可望促进更多国家跟进采行混合接种方式。

最初公开示范混打疫苗的名人是德国总理梅克尔,她的第1剂接种阿斯利康(AZ)腺病毒疫苗,第2剂接种莫德纳(Moderna)mNRA疫苗。自此混打疫苗成为医学界热烈讨论的议题,也很快地有许多团队进行研究。

最早进行有系统研究的牛津团队也刚发表了AZ疫苗与辉瑞(BNT)疫苗混打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混打方式的免疫反应各有不同,但无论是哪一种搭配方式,其效果都比单一疫苗连打两2剂更好。研究还发现,将原来2剂间隔4~6周延长为间隔8~12周,在应对Delta变种病毒的保护效果更强。

目前有关混打疫苗的研究以AZ疫苗最深入,已采行混打政策的国家中,以AZ与mRNA疫苗混打的比例最高。 (图/路透)

《刺胳针》发表这项名为CombiVacS的混合接种研究结果说,这是第一个评估新冠疫苗混合接种对免疫和细胞反应的研究。结果显示,混合接种者的抗体水准、中和抗体水准较高,而且安全性良好,所有试验者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CombiVacS研究报告指出,这项2期随机对照试验实验在4月底于西班牙5所大学医院进行,共招募了676名18-60岁的受试者,其中57%为女性。受试者都接种过1剂AZ疫苗,并随机分组进行试验。结果发现混合接种2剂的免疫反应较快,抗体水准也更高,T细胞反应更强烈。因此可以确定AZ混合接种BNT,可以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具有可接受且可控的安全性特征。接种的不良反应中68%为轻度、30%为中度,症状包括注部位疼痛(88%)、硬结(35%)、头痛(44%)和肌肉痛(43%),没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这些反应没有观察到年龄上的差异。

《刺胳针》同期发表的评论则指出,「这项研究的发现充满希望,混合接种将为疫苗接种计画提供更灵活的机会,对于疫苗供应紧张或只能供应不同疫苗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混合接种可能带来更好的疗效,而且「随着更多变异株的出现,混合接种可能是在所难免。」

混打疫苗的结果让人充满希望,对疫苗不足的地区意义尤其重大,而且病毒变异愈来愈多,混合接种疫苗已不可避免。 (图/路透)

虽然肯定了混合接种的意义与效果,评论文章也提出此研究的局限性,例如缺乏更多不同疫苗接种对照,试验人群代表性、研究样本多样性及数量,混打后续观察时间尚短难以全面评估安全性等等。但总体而言,评论者强调,混合接种将有助于加快全球疫苗接种,对疫情改善有极大帮助。此一研究应成为未来研究的基础,扩大进行多种疫苗、多种混合方式的大型3期试验,以及长期观察有效性和安全性。

有关混打疫苗的实验与研究都与AZ疫苗有关,而AZ疫苗是目前台湾接种最多疫苗,绝大部份接种疫苗的民众都还未接种第2剂,相关研究可以做为卫生单位与民众的参考。 (图/路透)

虽然同时发布的论文预印本也提到,在接种第2剂疫苗超过6个月后加种第3剂AZ疫苗能加强免疫系统。但专家认为,第3剂疫苗的政策恐怕言之过早,在今年冬天之前很难实现,何况免疫效果减弱程度仍需要时间观察。

尤其重要的是,这些来自英国的实验都与AZ疫苗有关,而AZ疫苗是目前台湾接种最多疫苗,绝大部份接种疫苗的民众都还未接种第2剂,相关研究可以做为卫生单位与民众的参考。研究也指出,AZ疫苗的免疫反应较慢,它的免疫强度会随着时间而逐步加强,英国政府也因此决定试着将2剂接种间隔延长至8~12周,以获取更强的免疫反应。

全球已实施疫苗混打政策主要国家列表。 (制表/中时新闻网)

其他国家也有不少混打疫苗的做法,有些国家可以接种同类型但是不同品牌的疫苗,但不建议混打不同类型疫苗。但由于各种疫苗供应有限,或为诱导更强和更持久的免疫反应,越来越多国家正在考虑采用混打疫苗政策。目前国际上大约有11个国家有关于混打的政策与进度,在各国相继进行混打试验之后,相关研究也让人看到相当乐观的前景,尤其在面对变异频繁的新冠病毒,我们也应该拿出更灵活的办法来应对,让疫情能尽快消退,还给民众一个安全的空间。

打赏

上一条:中国楼市交易规模料超25万亿人民币 增逾10%

下一条:阿根廷发布最新入境管控政策 中国驻阿使馆发布提醒

  • 0人打赏
    纠错
关闭
同类资讯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
Book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