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对新冠进行了三年多的抗争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意味着人类对这场大流行病的抗争取得重大进展。 世卫组织在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冠为“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的最高级别警戒,表示国际社会必须关注疫情造成的健康威胁,并加强疫苗和防治合作。此后,世卫组织每三个月开会评估疫情发展。
日本卫生部研究发现,接种新冠疫苗后,发烧和头痛等症状长期持续的人群当中,40多岁女性的就诊人数最多。 卫生部收到来自15家医疗机构128名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科室等就诊情况报告。其中,女性81人,约占六成。40多岁女性最多,有22人;其次是50多岁女性,有15人。就诊科室多为综合内科、急救科、脑神经内科等。
据英国《独立报》14日报引述专家说法报导,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新的亚变种Arcturus(XBB.1.16)使得印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确诊个案急增。印度14日确诊个案1万1109宗,按日增3279宗。印度为阻止情况恶化,推出新措施,包括恢复生产疫苗、重推「口罩令」以及医院举行演习。此外病毒已在多国出现,引起医学界注意。
新冠疫苗快速研发成功,促使制药商开始把mRNA技术用于其他疾病的疫苗研发。美国药厂莫德纳正在开发针对多种癌症肿瘤和其他疾病的疫苗,可能“五年内”会有成果。 这家制药商在全球暴发新冠疫情后,开发出广泛使用的新冠疫苗之一。如今它在开发针对多种癌症肿瘤的疫苗。
全球逐渐与新冠病毒共存,世界卫生组织调整了新冠疫苗接种建议,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未必要接种疫苗,而一般成年人接种基础疫苗和一剂追加剂就已足够。世卫组织星期二发表声明说,世卫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3月20日至23日召开会议,修订新冠疫苗接种建议。此次修订考虑了主要变种毒株奥密克戎的冲击,以及人群感染病毒和接种疫苗后所形成的高免疫水平。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说,新冠大流行有望在今年内稳定下来,类似于流感威胁。 越来越有信心新冠大流行即将步入尾声,将能在2023年的某个时候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卫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执行主任瑞安也在记者会上说:“我认为,我们已接近可以把新冠视为季节性流感一样的疾病。”
新冠大流行满三周年之际,约200名国际政要、专家和学者星期六(3月11日)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各国加强合作,杜绝疫苗分配不平等。 这封公开信由非政府组织人民疫苗联盟(People's Vaccine Alliance)协调,签署人包括几位诺贝尔奖得主、宗教领袖、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以及一些现任和前任联合国机构负责人。
感染Covid-19之后,体内抗体能维持多久?各界说法不一。根据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刺胳针》(The Lancet)最新研究发现,感染Covid-19病毒后可获得抗体,保护力相当于接种两剂mRNA疫苗,而且确诊者可能在未来40周或更长时间都不会再次感染。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的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原始株和Omicron变异株,能够利用「新型宿主蛋白酶」,加速感染,此次研究结果揭示冠状病毒的入侵机制,有助研发针对Omicron的药物。
澳大利亚一份报告显示,未接种新冠疫苗的澳洲人在感染新冠后死亡的风险,是完成至少三剂疫苗接种者的五倍。南澳健康与医疗研究所(SAHMRI)去年8月至10月对7万多起南澳确诊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与接种三剂或四剂疫苗的病例比较,未接种疫苗的确诊病例住院的风险高八倍,死亡风险则高五倍。
最新研究显示,染色体外的脱氧核糖核酸会助长癌细胞扩散,还会使肿瘤对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这项发现有望彻底改变一些最具侵袭性癌症的治疗方式。 染色体是人体细胞的主要遗传物质储存库,指导着人体成长与决定个体特征,ecDNA则能绕开正常基因规则。
针对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所做一项大规模研究结果今天显示,确诊后获得防护力的时间,与施打疫苗同样持久。 根据发表在医学杂志「刺胳针」(The Lancet)的研究,人们在感染COVID-19的10个月后,再次确诊、住院与死亡的风险仍比一般人低了88%。
原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在北京建立了一个新的实验室,致力于为杜兴氏肌肉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等罕见遗传病研究负担得起的基因疗法。贺建奎透露,之前对三名基因编辑的儿童目前正与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中国制药商康希诺生物首席执行官宇学峰表示,该公司使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的实验性新冠疫苗可以媲美莫德纳(Moderna)和辉瑞-BioNTech(Pfizer-BioNTech)的疫苗。针对中国政府是否有较强意愿研发国产mRNA疫苗的问题,宇学峰说,目前没有太多关于这方面的公开信息,但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任何产品只要符合监管要求,就没有理由不让它们进入市场。
美国和英国的联合研究显示,美国默克公司的新冠口服药可能在一些新冠患者体内引起新的病毒突变。研究员指出,这凸显试图改变病毒遗传密码的风险,即此药可能产生更具传染性或足以威胁健康的变种毒株。
全球公卫专家在观察的新冠疫情在中国的最后一块拼图,随着农历春节的过去以及中国在2022年十二月及今年一月的疫情演变,似乎对此百年大疫的全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 由于中国对疫情资讯的不公开透明,各界很难去评估真正的疫情严重性。但根据非官方的报道,以及民间的物资及药物需求,中国新冠疫情的第一波危机已经解除,原因是在各大城市的自然感染率已超过八成。
国际会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