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由中国船舶集团公司建造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轮日昨在浙江宁波舟山港开启首航,这艘名为「地中海泰萨」(MSC TESSA)轮总长399.99米,比目前最大的福特级航空母舰还要长约64米。它比去年建成的同样尺寸属于长荣海运的长益轮(Ever Alot)还要多出112个集装箱舱位,因此取代长益轮成为新晋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轮。
世界第一枚3D打印火箭定于星期六(3月11日),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由加州航空航天初创公司Relativity Space制造的“地球人1号”(Terran 1),为全球创新航天器,号称是生产和飞行成本较低的火箭。地球人1号预计在发射后八分钟到达近地轨道,此次首飞的目的是收集数据,并证明它能够承受升空和太空飞行的严酷考验。
上海的长江入海口南侧,一艘未完工的白色巨轮伫立在船坞中。走进巨轮内部,3000多名工人正抓紧时间施工。还有一百多天,国产建造的第一艘大型邮轮即将出坞。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开发部负责人李嘉宁表示,作为舶来品,邮轮经历了百年发展和积累,是名副其实的巨系统工程,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国家装备建造能力和综合科技水准。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为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八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鹏公主”号星期六(2月18日)在中船长兴造船基地命名交付。这是继中国首艘国产大型14.7万立方米LNG船“大鹏昊”号之后,为同样位于深圳大鹏湾区域的华安LNG岸站配套的第一艘LNG船,是沪东中华建造的以“大鹏”湾为背景命名的第四艘LNG运输船,也是沪东中华2023年完工交付的首艘LNG船。
NHK今天报导,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正式宣布,中止日本首架国产喷气式客机「SpaceJet」的开发,退出客机制造业务。SpaceJet项目于2008年启动,获得日本政府约500亿日元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技术能力不足等原因,客机交付数次延期。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三菱重工认为航空需求复苏前景不明,因此冻结了开发工作。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星期一(2月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航空客运量较2021年激增64.4%,并已恢复到新冠疫情前水平的68.5%。相较于2021年,欧洲航空公司的全球乘客收入公里数(revenue passenger kilometre,简称RPK)上升了132.2%;北美航空公司的RPK也上升130.2%。RPK是衡量航空公司载客量的指标。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宣布,恢复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旧金山(旧金山国际机场)之间每周4次的直飞航班。首趟去程直飞航班于2023年1月28日在上海出发,飞往旧金山,回程直飞航班于2023年1月29日自旧金山飞往上海。此前受疫情影响,该航班经停韩国仁川机场。美联航新的直飞计划,使上海到旧金山的飞行时间缩短了2小时20分钟,并使回程的飞行时间缩短了1小时35分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建设所属航天设计,近日中标海洋观测卫星地面系统海外卫星地面站建设工程项目,中标金额4395万元(人民币,下同)。将由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在南极中山站承建,是航天建设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又一次深入合作。
美国航天总署NASA所设计的「旋转爆震火箭引擎」(rotating detonation rocket engine,RDRE or RDE)刚刚完成了一个里程碑的测试结果,它利用持续的爆炸做为推力,比现行的燃烧推力有更强的动力。巧合的是,它的喷嘴外型,刚好与星际大战电影中的太空船很像,如同科幻成真。
美国航天总署(NASA)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这两大科技巨头将合作开发「核推进系统」(nuclear propulsion system),也就是热核动力火箭,应用在国防安全和太空探索,期望在2027年可以看到初步成果。
国际会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