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星期天(10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中国星期五(10月7日)21时10分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实时监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性能,开展导航增强及星间激光通信试验。这也是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采用近岸发射。
中国海油3日宣布,其自主设计建造、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当日投用,标志着大陆成功开辟了深水固定式平台油气开发新模式,深水超大型导管架平台的设计、建造和安装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准。报导指出,导管架平台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海洋油气生产设施,主要由导管架、桩腿和上部模块三部分组成。「海基一号」位于珠江口盆地海域,平台总高度达340.5公尺,总重量超过4万吨,高度和重量均刷新了大陆海上单体石油生产平台纪录。
中国问天实验舱星期五(9月30日)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组合体由“一”字构型转变为“L”构型。这是中国首次利用转位机构在轨实施大体量舱段转位操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官方微信公号上公布,经过约一小时的天地协同后,问天实验舱在下午12时44分完成转位。
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灾难片,经常是话题院线片,如同电影的情节,解决这个危机的方法就是把小行星撞离,不过我们需要实验才能确知效果。美国航太总署NASA的DART探测器就肩付这个任务,它将于美国东部时间9月26日时间晚上7 点14分撞上直径110公尺的小行星戴摩佛斯(Dimorphos),科学界正在全面关注,包括韦伯望远镜也调整方向持续观察。
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之一的大型邮轮是中国目前唯一尚未完成的高技术船舶产品,自2019年10月首艘大型邮轮开工至今已近3年,完工进度已达7成。目前已完成全船贯通,进入内部装修,预计2023年下半年正交付使用。
中国厦门航空将向空客公司购买40架A320 NEO系列飞机,每架约1.05亿至1.36亿美元,总成交额约为48.48亿美元。中国三大航空巨头国航、东航和南航今年7月先后公告与空客签订购机协议,合计拟斥资372亿美元,购入292架A320NEO系列飞机。
致力研发新一代超音速客机的新创公司大噪科技(Boom Technology)遇到研发挫折,原来与之合作的引擎供应商劳斯莱斯(Rolls-Royce Holdings)在经过评估后,认为未来的超音速商用航班经济前景不明,决定结束2年的合作。一但没有引擎,那么设计再优秀的超音速客机也是白费。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有新发现,研究团队于「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域,寻获距今10亿年以来曾存在大量液态水活动的迹象,为火星乌托邦平原(Utopia Planitia)曾有海洋的猜想提供证据支持。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已在轨运行780多天,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取得第一手科学数据与研究成果。多项成果已陆续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自然─地质学》(Nature Geoscience)、《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与《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学术
继中国商飞于8月初宣布C919完成取证试飞后继中国商飞于8月初宣布C919完成取证试飞后,国产大飞机距离正式取证交付越来越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C919大型客机系列型总设计师吴光辉近日透露,「今年(C919)很快将取得民航的适航证,并交付给首家客户东航。」
北京时间9月16日美国太空总署(NASA)公开说明毅力号(Perseverance)火星探测车动态时宣布,毅力号已经在火星一处古老湖床上的石块中,发现了很可能与生命有关的有机物。 NASA计划在2030年前往火星运回发现生命迹象的样本,预计2033年返回地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实现了重复飞行试验验证。这也是中国首次实现液体火箭动力的重复使用。 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航天运载器的主要动力装置,具有性能高、任务适应强、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等特点,也是航天运载器最复杂的产品之一,因此其可重复使用成为实现航天运载器重复使用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
国家航天局发布消息称,探月工程4期任务已获批准,这项工程将包括嫦娥6号、嫦娥7号和嫦娥8号任务,预计在未来10年之内陆续实施,内容将包括月球采样返回、月球背面任务、月球南极探测与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
国际会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