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出口火热,大型船已成为汽车运输船新订单主流。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全球汽车运输船新造船订单达到24艘,均由中国船企承接。
中国国际客运航班通航59个国家,恢复至新冠疫情前的82%。 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上周(4月10日至4月16日)国际客运航班量已经达到2242班(每个往返计为一班),是实施“乙类乙管”前一周(1月2日至1月8日)的4.7倍,恢复至疫情前的29.4%,通航59个国家,恢复至疫情前的82%。其中,中方公司执行1379.5班,占比61.5%;外航执行862.5班,占比38.5%。
世界首台用于精确测量太阳磁场的中红外观测系统(简称AIMS)望远镜取得新进展,其核心科学仪器之一的8至10微米红外终端成像系统已运抵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并开始与望远镜系统的对接和调试工作,将于近期启动试观测。报导指出,水汽、视宁度、晴天数以及大气透明度都是评价天文台址的科学条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包星明认为,赛什腾山气候十分干燥,测量的水汽值低,有利于在中红外波段观测太阳。
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为意大利一家航运公司建造的豪华客滚船星期五(4月14日)在广州南沙龙穴岛启航。据悉,这艘船的排水量约7万总吨,是目前已建成的全球最大吨位的豪华客滚船,交付后将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热那亚、奥尔比亚以及里窝那之间的航线运营。
上星期,SpaceX南得州太空发射场(SpaceX South Texas Launch Site)将「舰24」原型太空船(Ship 24),安装在「助推7号」(Booster 7)超巨火箭上,外界都在等待何时发射。终于,SpaceX的创办人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上表示,星舰系统将在下周,启动轨道试验发射。目前还没确定发射日期,一般认为是在下周末进行。
土耳其海军几十年来的梦想终于成真,世界第一艘无人机航母「安纳杜鲁」号(TCG Anadolu)周一(10日)正式服役。而专家说,它可望改变游戏规则。至于在陆上装备部分,舰上共能搭载94辆军车,其中包括13辆坦克、27辆装甲两栖突击车、6辆装甲运兵车、33辆杂勤车和15辆拖车。
一艘由中国船舶集团公司建造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轮日昨在浙江宁波舟山港开启首航,这艘名为「地中海泰萨」(MSC TESSA)轮总长399.99米,比目前最大的福特级航空母舰还要长约64米。它比去年建成的同样尺寸属于长荣海运的长益轮(Ever Alot)还要多出112个集装箱舱位,因此取代长益轮成为新晋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轮。
世界第一枚3D打印火箭定于星期六(3月11日),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由加州航空航天初创公司Relativity Space制造的“地球人1号”(Terran 1),为全球创新航天器,号称是生产和飞行成本较低的火箭。地球人1号预计在发射后八分钟到达近地轨道,此次首飞的目的是收集数据,并证明它能够承受升空和太空飞行的严酷考验。
上海的长江入海口南侧,一艘未完工的白色巨轮伫立在船坞中。走进巨轮内部,3000多名工人正抓紧时间施工。还有一百多天,国产建造的第一艘大型邮轮即将出坞。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开发部负责人李嘉宁表示,作为舶来品,邮轮经历了百年发展和积累,是名副其实的巨系统工程,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国家装备建造能力和综合科技水准。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为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八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鹏公主”号星期六(2月18日)在中船长兴造船基地命名交付。这是继中国首艘国产大型14.7万立方米LNG船“大鹏昊”号之后,为同样位于深圳大鹏湾区域的华安LNG岸站配套的第一艘LNG船,是沪东中华建造的以“大鹏”湾为背景命名的第四艘LNG运输船,也是沪东中华2023年完工交付的首艘LNG船。
NHK今天报导,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正式宣布,中止日本首架国产喷气式客机「SpaceJet」的开发,退出客机制造业务。SpaceJet项目于2008年启动,获得日本政府约500亿日元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技术能力不足等原因,客机交付数次延期。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三菱重工认为航空需求复苏前景不明,因此冻结了开发工作。
国际会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