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珍航空公司一架100%使用永续航空燃料(SAF)的客机今天完成英国伦敦飞美国纽约行程。低碳燃料在航空业当前燃料组合中占比极其微小,这趟行程尽显这种选项的潜质。这不是航空业为凸显降低碳排放抱负,呼吁政府支持而首度进行的示范之举。事实上,今天这趟行程只搭载维珍集团(Virgin Group Ltd.)亿万富豪创办人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和其他几个人,而且返程还是会用传统航空燃料。
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也是联合国认可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已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北斗系统民航国际标准化工作是其全球民航应用的基础。日前,包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标准和建议措施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0最新修订版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
神舟十六号载人太空船不久前顺利返回地球,带回中国空间站第五批22种样品,交付科学家展开科学实验,其中,为探索太空对有机体影响,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舱外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是由大连海事大学设计,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太空科学中心共同研制。随着实验样品返回交付,显示该装置已顺利完成「舱外安装—实验—回收舱内—再出舱」及第一批生物学暴露实验样品返回的全流程工作。
由于法国空中交通管制系统需要升级,大巴黎地区数座主要机场将于明年1月、2月取消1万多个航班。 相关单位建议航空公司,从明年1月9日到2月14日之间,从巴黎戴高乐机场(Charles de Gaulle)、欧利机场(Orly)、勒布尔热机场(Le Bourget)和博维机场(Beauvais)起降的航班数量应减少20%。
原为中国与俄罗斯共同开发的C929双通道远程大型客机终于复活,并正式立项。这款280座、12000公里航程的双通道客机将以波音767为主要竞争对手,成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架远程宽体客机。目前计划采用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与材料打造,预计在2030年进行首飞。
中国民航客运市场需求旺盛,行业客运规模创季度历史新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实现前三季度盈利,打响扭亏第一枪。全行业三季度完成运输航空飞行340.9万小时,同比增长73.4%,较2019年同期增长7.1%;累计飞行137.3万架次,同比增长65.7%,较2019年同期增长5.5%。通用航空飞行39.6万小时,同比增长7.0%,较2019年同期增长35.2%。全季度未发生运输航空事故,展现安全运行态势总体平稳。
美国宇航局说,从45亿年前小行星贝努(Bennu)采集的样本含有丰富的碳和水,这为地球上的生命源于外太空的理论提供了更多证据。NASA说,贝努样本中发现的碳含量比预期还高,仍须进一步研究来确认所发现的碳化合物的性质。若能揭开贝努的岩石和尘埃中蕴含的秘密,将有助于人类了解太阳系如何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如何孕育,以及须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
欧洲航天局宣布,“盖亚”(Gaia)空间探测器获取的数据帮助研究员在半人马座欧米伽星团发现约50万颗此前从未被探测到的恒星,并精确定位了太阳系内超过15万颗小行星的位置。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次公布小行星“贝努”(Bennu)表面样本的照片、视频及初步研究成果。
航空业分析公司睿思誉(Cirium)的数据显示,全球航空公司的航空运力将于本周超越2019年,即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水平。 这标志着新冠疫情复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意味着全球1万1700亿美元的旅游市场在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四年后,终于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俄罗斯、印度相继展开登月任务,再度引发全球关注登月行动,不过太空专家殷皮(Chris Impey)近日撰文呼吁,除了登月外,民众更应关注无法可管的太空垃圾问题,尤其他提到月球有近百袋「人类粪便」,还有火箭推进器、鞋子等200公吨的太空垃圾,这些垃圾在太空中以比子弹快10倍的高速飞行,将对人类在太空的行动构成威胁。
中国新闻网今引述中国海油消息,「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搭载中国自研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首次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发布了中国首张超深水3D地质探勘图,标志着中国深海油气探勘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号称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近日在海拔3820米的四川甘孜建设完成并通过工艺测试,这项名为「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超大型装置是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的标志性设备之一,由313部直径6米的抛物面天线构成,主要监测太阳史种爆发活动与太阳风暴进入行星际的过程,被科学界称为「千眼天珠」。
国际会展网